最近A股三季报密集披露,一组组亮眼的数据让人目不暇接。高德红外净利润同比增长1058%,江山股份更是夸张地飙升11890%。政策面也是暖风频吹,创业板改革、外资准入放宽、再融资新政…市场一片欢腾。
![]()
可就在这样的黄金时期,我发现身边不少朋友反而抱怨赚不到钱。这让我想起巴菲特那句名言:大多数股票都不如指数。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经过十年的量化投资实践,我发现关键在于能否看清机构资金的真实意图。
记得2020年那波行情,沪深300指数涨幅超过30%,但调查显示近半散户收益不足10%。这不是个案,几乎每次牛市都会重演这种赚指数不赚钱的戏码。
传统解释总是归咎于投资者心态不稳、定力不足。但在我看来,这就像指责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溺水是因为不够冷静一样荒谬。问题的本质在于信息不对称——我们根本看不清水面下的暗流涌动。
举个例子,去年我跟踪的一只军工股,三个月内股价翻倍。表面看是条漂亮的上升曲线,但放大细节就会发现期间经历了7次剧烈震荡。每次回调都足以让普通投资者心惊胆战地离场。
![]()
这就是典型的机构震仓现象。大资金通过人为制造波动来清洗跟风盘,就像农夫播种前要翻土一样。区别在于我们能否识别这种假摔,而不是被表象迷惑。
十年前我开始接触量化投资时,最震撼的发现是:市场90%的波动都可以用数据解释。那些看似随机的涨跌背后,其实隐藏着清晰的资金行为模式。
![]()
当蓝色回补行为与橙色库存同时出现时,就是典型的机构震仓信号。这就像足球比赛中的假动作——看似要跌倒实则准备冲刺。去年操作的一只半导体股票就是典型案例:
![]()
股价在突破前高后连续回调三天,传统技术分析可能解读为上涨乏力。但量化数据显示期间机构资金持续活跃,且出现明显的回补行为。果然第四天开始股价一路向北。
理解震仓的关键在于认识其成本属性。对机构而言,每次震仓都是真金白银的消耗:
![]()
![]()
前者出现4次明显震仓,后者高达7次。这种奢侈的操作方式反而暴露了主力志在高远的意图。就像高端商场经常装修一样,越是重视长期价值的资金越舍得短期投入。
正如开头提到的那些亮眼财报它们不仅是过去的成绩单更是未来的路线图。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借助量化工具看清大资金在这张地图上的行进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