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场热闹得很,通信板块突然成了香饽饽,单日融资净买入就超过14亿元。这让我想起十年前刚入行时,也是这般光景。但作为一个在量化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司机,我更关心的是:这些热闹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
上证指数在4000点附近反复震荡,让不少散户直呼看不懂。有人说久盘必跌,可翻开历史数据,11月向来是A股的幸运月——过去34年里上涨概率高达67.6%,最近五年更是五连阳。
但数字游戏最怕较真。细看这五年,个股上涨比例从80%一路下滑到60%,指数红火掩盖不了个股分化的残酷现实。就像我常跟朋友说的:看指数炒股,就像用望远镜找钥匙——方向对了,细节全错。
11月对基金公司来说是个特殊月份——年终考核季。业绩差的要冲刺,表现好的要守成。往年行情低迷时,拉升市值是主旋律;今年情况不同,守住成果成了首要任务。
这种微妙变化直接反映在资金行为上。记得2018年那会儿,某只重仓股在最后三天被疯狂拉升7%,就为基金经理的年终奖多添个零。现在回想起来,这种人造行情留下的数据痕迹,在量化系统里简直像黑夜里的萤火虫一样显眼。
牛市中的剧烈震荡最考验人性。我见过太多人要么死扛到底,要么草木皆兵。有只股票特别典型:涨势如虹却屡次深调,尤其是创新高后的回撤格外凶狠。
![]()
第三次深调时连续三根中阴线,按传统技术分析就该跑路了。但量化数据却讲了个完全不同的故事——机构资金全程活跃得像打了鸡血。这让我想起行为金融学里的框架效应:同样的事实,换个角度解读就是另一番天地。
![]()
对比另一只股票就更有意思了:前期走势相似,最后一次反弹时量化数据突然失声。这种没有机构参与的上涨就像没有指挥的交响乐——再热闹也是乱弹琴。
![]()
这让我想起彼得·林奇那句名言:知道持有什么很重要,知道不持有什么更重要。在量化系统里,不持有的信号往往比持有更值得重视。
回到开篇的通信板块异动。14亿融资净买入看似热闹,但用十年积累的量化模型分析就会发现:其中7成来自程序化交易指令。这就好比看演唱会——台下观众看似疯狂挥舞荧光棒,其实都是跟着领舞的节奏在动。
线只单日吸金过亿的个股。我的数据库显示,这些股票有个共同特征:过去三个月机构持仓变动与融资余额增长呈现0.7以上的正相关。用大白话说就是:大资金早就在悄悄布局了。
别被表面热闹迷惑:就像开头那张行业分布图,排名第二的银行板块净买入还不到通信的一半,但稳定性可能更好。
相信数据胜过感觉:我花了十年时间验证一个道理——人类大脑天生不适合处理金融市场的高维数据。
找到适合自己的工具:有人适合技术分析,有人擅长基本面研究。对我来说,量化系统就像金融市场的CT机,能看清表象下的真实结构。
本文所有数据及信息均来自公开渠道整理分析,仅供交流学习之用。金融市场变幻莫测,文中提及的任何标的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读者务必保持独立思考,任何以本人名义进行的荐股或收费服务均属诈骗行为。若内容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